先秦
西漢
- 司馬相如
- 問楚地之有無者,愿聞大國之風(fēng)烈,先生之馀論也。 子虛賦
- 且二君之論,不務(wù)明君臣之義,正諸侯之禮,徒事爭于游戲之樂,苑囿之大,欲以奢侈相勝,荒淫相越,此不可以揚(yáng)名發(fā)譽(yù),而適足以??君自損也。 上林賦
東漢
- 馮衍
- 高陽邈其超遠(yuǎn)兮,世孰可以論茲? 顯志賦
- 班固
- 案六經(jīng)而校德,眇古昔而論功,仁圣之事既該,而帝王之道備矣。 兩都賦 其二 東都賦
曹魏
西晉
北魏
北周
盛唐
- 李邕
- 秉節(jié)制以全勝??v劫殺以論都。 石賦
唐
晚唐
北宋
- 吳淑
- 既習(xí)射而角力,亦聽獄而論刑。 冬賦
- 詔司寇而獻(xiàn)民數(shù),命司空而論地事。 冬賦
- 故道穆之論尤精,賈誼之言斯極。 錢賦
- 觀夫徙涸澤而有神,喻常山而論勢。 蛇賦
- 李問
- 膴膴田原,芃芃菽粟,茶芽藥苗,珍果嘉谷,亦莫得殫論而備錄也。 仰山賦
- 宋祁
- 彼君子之修業(yè),奉裒舉而論藝。 感交賦
- 鑒玉水以論方,殫翠毛而取飾。 傷賢賦
- 所以漢相論都,首識金城之廣; 王畿千里賦
- 梅堯臣
- 復(fù)有異于是者,故得以粗論。 紅鸚鵡賦
- 故仲尼疾沒世而名滅,子長亦著論而有因。 麈尾賦
- 蔡襄
- 暢然于舊國舊都,感莊生之論。 慈竹賦
- 劉敞
- 善得常主,將藉外而論才。 觀遠(yuǎn)臣以其所主賦
- 蘇軾
- 雖退身而安逸,未忘心于論討。 延和殿奏新樂賦
- 世以禍福論工拙,而以太史公不能保身于明哲者,皆非通論也。 相如長門賦
- 唐庚
- 嗟世祖之論功,忘王章之曩言。 南征賦
北宋末
- 周紫芝
- 徒使?jié)h儒論之惟咎陰陽,春秋書之指為災(zāi)異。 造雹賦
宋
南宋
- 龔相
- 大抵君子論人或責(zé)以備,或推以恕,非茍然者,余豈敢與衛(wèi)公異也。 項王亭賦
- 王炎
- 因讀北山翁集有水菖蒲賦一篇,三折四復(fù),詞既妙麗,而興托高遠(yuǎn),乃拾其遺論而賦之曰:老石嶙峋,金鐵貞兮。 石菖蒲賦
- 樓鑰
- 鉛槧之儒也,既務(wù)于討論; 天下可傳檄而定賦
- 大令好書洛神賦,而李陽冰論右軍書與畫像贊同稱右軍之跡不復(fù)可見,不知更勝此否。 跋施武子所藏諸帖 其四 王大令洛神賦
- 張貴謨
- 且以五行論之,金得乾一而生水,火得坤一而生土。 牛頭庵石棋子賦
- 甘應(yīng)龍
- 殊不知老君圣跡,烏得以例論乎,蓋迥然而獨(dú)出。 老君洞賦
- 方大琮
- 蓋發(fā)明之責(zé)求以自塞,而異同之論判而不聞。 文武之道同于伏羲賦
- 所以中庸論教,亦由審善以誠明; 見賢思齊賦
明
- 洪裕孫
- 悉取內(nèi)而論難,乃侃侃而啟迪。 經(jīng)筵賦
- 李荇
- 則天地亦甕中之小物。以其變而論之。 醯雞
- 彼武皇之為君。羌不足以論列。 一角獸
- 金絿
- 抑李斯之論,納淳于之策。 過秦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