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:王淮之

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
秋風卷輕帷,似送東歸帆。
親心為惻惻,谷馬馳兩銜。
吳江渺清冷,吳山郁巉巖。
侍行不爾俱,官曹猶治凡。
北去青山門,宰木行森森。
吾祖不可見,歲月成古今。
侍親奠雞酒,應慰久客心。
爾心故自慰,爾兄涕沾襟。
爾生見天地,較我兩歲遲。
兒童作壯夫,恍若旦暮期。
詩禮久服膺,飛鳴當及時。
慎勿醉鄉(xiāng)去,志士良恥之。
姑蘇一都會,井徑分龍鱗。
風俗如鄆城,臧否朝朝新。
況爾隨侍子,動與嫌疑鄰。
延篤儻可師,不如陪古人。
至遠挽不來,庭竹屢隕籜。
剖魚得素書,頗說甘寂寞。
矯枉勿過正,執(zhí)中思子莫。
他年同我心,俯仰無愧怍。
至虛走橋門,所樂在群居。
群居固可樂,他途亦紛如。
合抱自毫末,要須慎其初。
大帶有馀否,此語當急書。
詹何我?guī)熡?span id="4bqn1bs" class='inlineComment2'>(自注:詹抃,何天發(fā)。),文行懸高名。
天命豈易度,棲遲尚柴荊。
省定馀白晝,相與發(fā)大鳴。
才進非故吾,從此難為兄。
四人如四支,闕一不成體。
故為各天涯,阻異晨昏禮。
但愿器業(yè)成,高陽亦兄弟。
此意何時窮,潁川方??。
厥初游氣之磅礴,運自然于不息。
止而峙兮山岳,流而液兮川瀆。
夫何洞庭之雄湖,壯巴陵之一域。
極瀟湘之天南,通巫峽于地北。
開混沌之端倪,囿陰陽于吞納。
右君山之峨峨,左長淮之湯湯。
氣潛蒸于云夢,波或撼于岳陽。
九疑郁其嵯峨,若擁掩而蓄力。
浩浩乎幾百里其逶迤,杳曠莽而無極。
至若海口春深,岸上日晴。
水面掌平,波心鏡明。
云光洞屬,天影徘徊。
江山褰舉,宇宙乍開。
及夫肅氣初轉(zhuǎn),蜚廉陰郁。
驚濤澎湃,怒浪汩潏。
嵩華恐拔,日月憂溺。
風物凄愴,天地閉塞。
噫又噫異哉,猿嘯兮風朝,鶴叫兮霜夕。
岸芷兮汀蘭,落霞兮孤鶩。
裊裊兮秋風,湘靈鼓瑟兮木葉下。
皎皎兮落月,屈魂掩泣兮一雁過。
朝暉兮夕陰,千態(tài)兮萬狀。
激遷客戀嫪之情抱,惱騷子清真之氣像。
吾不知形勝之若是,蓋造化之叵量。
天不能自險,必險之地。
地不能自壯,必壯之水。
恢恢兮為器,納納兮為具。
煙云其門戶,風月其淵藪。
洞庭兮誠有之,天之開兮地之創(chuàng)也。
是以觀洞庭之壯,則可占天地之廣。
知天地之廣,則益驗洞庭之壯。
尤有大于此者,盍亦反諸吾心上。
雖然洞庭之大,大之者天地,而洞庭何與焉。
洞庭之壯,壯之者造化,而洞庭何與焉。
吾心之大,大之者非人。
吾心之壯,壯之者吾身。
其機如此,知之者鮮矣。
余嘗桂棹兮蘭槳,于以泊之兮于彼涯涘。
渺渺兮余懷,忽有飛來兮雙白鷗。
采薜荔兮誰贈,望美人兮天一陬。
驚濤兮蕩漾,揖軒轅之廣樂。
蒼梧兮云斷,吊帝子兮斑竹。
于是吟老杜之詩,唱浩然之句,乃擊楫而歌之。
歌曰:洞庭之虛,虛故能受。
洞庭之廣,廣故能容。
虛而廣,君子之通。
洞庭之流,吾之氣兮。
洞庭之深,吾之志兮。
逝者如斯,智者樂只。
挽洪立法委員炎秋 現(xiàn)當代 · 成惕軒
對聯(lián)
絳帳樹清聲,人望所歸,遂以讜言參國是;
青箱承舊業(yè),父書能讀,固知文學本家傳。
注:《楚望樓聯(lián)語箋注(婁希安)》:【作者原注】十年前,識炎秋教授于高闈閱卷之時,承以其尊翁棄生先生駢體文見貽,風格雅近北江,真可謂海東麟鳳也。
洪炎秋(1899——1980),原名槱,字炎秋,筆名蘇蕓,臺灣早期作家。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,兩年后升入本科教育系,1929年畢業(yè)。在北大求學的洪炎秋受教于沈尹默、朱希祖、周作人等,畢業(yè)論文〈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教育},發(fā)表于商務出版《教育雜志》第二十三卷第九號,是少數(shù)北京大學畢業(yè)且在該校任教的臺灣人,極力鼓吹「大學教育應為全民開放」與「用人為賢」之主張。光復之前在北大及北師大教書。1946年6月返臺,先后在省立臺灣師范學院(今師范大學)任教,后調(diào)為臺中師范學校(今臺中師范學院)校長。二二八事變時,曾遭受波及,旋獲政府特赦。1948年8月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,1948年10月主辦《國語日報》創(chuàng)刊。洪先生長期任職國語日報社達三十余年之久。1969年起擔任立法委員。1980年3月14日,因腦溢血病逝于臺大醫(yī)院,享年82歲。
絳帳:指師門、講席之敬稱。典出《后漢書》卷六十上〈馬融列傳上}。
讜言:正直之言,慷慨之言?!稘h書》新注卷一百·敘傳第七十:“上乃喟然嘆曰:‘吾久不見班生,今日復聞讜言!’”
國是:國家大計。猶言國事。 漢劉向《新序·雜事》二:“愿相國與諸侯士大夫共定國是,寡人豈敢以褊國驕民哉!”
青箱:《宋書·王淮之傳》:“曾祖彪之,尚書令。……彪之博聞多識,練悉朝儀。自是家世相傳,并諳江左舊事,緘之青箱。世人謂之王氏青箱學?!焙鬄槭纻骷覍W之典。
父書能讀:洪出身臺灣鹿港世家,名秀才洪棄生之子,自幼受父親影響,漢文根基相當札實。
高闈:此處應是對考場、試院的稱謂。
尊翁棄生先生:洪棄生(1866~1928),臺灣著名古典詩人,譜名攀桂,學名一枝,字月樵。
北江:洪亮吉(1746~1809),清代經(jīng)學家、文學家。初名蓮,又名禮吉,字君直,一字稚存,號北江,晚號更生居士。陽湖(今江蘇常州)人,祖籍安徽歙縣。文工駢體,與孔廣森并肩,學術長于輿地。
箋:李篁仙挽歐陽太宜人 聯(lián):
有子能讀父書,當禁署揮毫,荻管諒懷前日苦;
將母尚勞王事,正鄉(xiāng)閭養(yǎng)志,菊籬驚報朔風寒。
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