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共2497,分167頁顯示  上一頁  85  86  87  88  89  91  92  93  94 下一頁
其它辭典(續(xù)上)
陳侃(君和 )
林逋(世稱 和靖、林處士 別稱 西湖處士、鶴林老子、孤山處士、梅花處士、愛梅仙、逋仙、逋翁、逋叟 君復(fù) 和靖先生 )
朱弼(君佐 )
張君房
諸葛賡(君俞 熙真子 )
張君平(士衡 )
夏守恩(君殊 )
夏隨(元亨 君正 莊恪 有嫌 )
席汝言(君從 )
程珦(伯溫、君玉 溫 )
蔡高(君山 世稱 神明 )
艾君瑜
石君瑜
王拱辰(君貺 拱壽 懿恪 )
蔡襄(君謨 忠惠 )
陳侃 朝代: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溫州永嘉人,字君和。事親至孝。親有疾,省侍嘗藥,夜不解衣。執(zhí)喪盡禮。五世同居無閑言。太宗至道二年,郡守何蒙上其事,詔旌其門。鄉(xiāng)人稱其門為陳孝門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967—1028 【介紹】: 宋杭州錢塘人,字君復(fù)。早歲游江淮間,后歸杭州,隱居西湖孤山二十年。種梅養(yǎng)鶴,終身不娶,時稱“梅妻鶴子”。善行書,喜為詩,多奇句。卒,仁宗賜謚和靖先生。有《和靖詩集》。
全宋詩
林逋(九六八~一○二八),字君復(fù),杭州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少孤力學(xué),恬淡好古。早年放游江淮間,后隱居杭州孤山,相傳二十年足不至城市,以布衣終身。仁宗天圣六年卒(宋桑世昌《林逋傳》,明萬歷本《林和靖先生詩集》附),年六十一(《咸淳臨安志》卷六五)。真宗聞其名,曾賜粟帛;及卒,仁宗賜謚和靖先生。有《林和靖先生詩集》四卷?!?a target='_blank'>宋史》卷四五七有傳?!×皱驮姡悦髡麻g黑口本為底本(藏北京大學(xué)圖書館,《四部叢刊》所收影明鈔本即據(jù)此)。校以宋紹熙間沈詵刻本(簡稱宋本,祇殘存卷上)、明正統(tǒng)八年王玘刻本(簡稱正統(tǒng)本)、明萬歷間諸時寶刻本(簡稱萬歷本)。并參校清康熙四十七年吳調(diào)元刻本(簡稱康熙本)、日本貞享三年柳枝軒刊本(二卷本,簡稱和刻)、一九六○年文物出版社影印《宋林逋自書詩卷》(簡稱自書詩卷)及《淳祐臨安志》(簡稱《淳祐志》)、《咸淳臨安志》(簡稱《咸淳志》)、影印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本(簡稱四庫本)等,且吸收了清盧文弨以正統(tǒng)本??滴醣荆ê喎Q盧校)、商務(wù)印書館一九三五年邵裴子校本(簡稱邵校)的部分成果。另據(jù)自書詩卷、康熙本、《淳祐志》、《永樂大典》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,附于第四卷卷末。
詞學(xué)圖錄
林逋(967-1028) 字君復(fù),卒謚和靖先生,后世稱林處士。錢塘人。工詩擅書,隱居孤山二十年,不仕不娶,梅妻鶴子?!?a target='_blank'>宋史》有傳。有《林和靖詩集》,存詞四首,見《花庵詞選》。
全宋文·卷二一一
林逋(九六八——一○二八),字君復(fù),杭州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祖克己,仕吳越錢氏為通儒院學(xué)士。逋少孤力學(xué)。景德間游江淮歸,結(jié)廬杭州西湖之孤山,與梅鶴為侶,二十年不入城市。真宗詔長吏歲時勞問。天圣六年卒,年六十一,仁宗賜謚曰「和靖先生」。逋善行草,喜為詩,其詩孤峭澄淡,名齊魏野,其詠梅之「疏影」、「暗香」一聯(lián)尤為絕唱。然其詩稿未嘗自錄,故所存百無一二,皇祐中諸孫大年始掇拾為集,《宋史·藝文志》著錄《林逋詩》七卷,又《》二卷。今傳世之《林和靖詩集》為四卷。其外尚有《摘句圖》一卷、《省心錄》一卷(存)。事跡見曾鞏《林逋傳》(《名臣碑傳琬琰集》卷三八),梅堯臣《林和靖先生詩集序》,《咸淳臨安志》卷六五、九一,桑世昌《林逋傳》(明萬歷本《林和靖先生詩集》附)?!?a target='_blank'>宋史》卷四五七《隱逸傳》上亦有傳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初建州人,字君佐。南唐時舉明經(jīng)登第。知廬山國學(xué),嚴(yán)持禮法。升堂講說,座下肅然,生徒自四方來者數(shù)倍平時。歸宋,補衡山主簿,廉潔無諂。秩滿致仕,守南岳廟令,數(shù)年卒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安州安陸人。真宗景德間進(jìn)士。歷官尚書度支員外郎,充集賢校理。大中祥符中,自御史臺謫官寧海。真宗命戚綸、陳堯臣等校正《道藏》,以綸等薦,得主其事,編次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進(jìn)之。復(fù)撮其精要總計萬余條,編成《云笈七簽》一百二十二卷。
全宋詩
張君房,安陸(今屬湖北)人。真宗景德二年(一○○五)進(jìn)士。官尚書度支員外郎。大中祥符中自御史臺謫官寧海,時真宗崇道教,選道士校定道藏,命君房主其事(《萬姓統(tǒng)譜》卷三九),大中祥符九年(一○一六)以著作佐郎就杭州監(jiān)寫本(《咸淳臨安志》卷八九)。后知隨、郢、信陽三州,年六十三分司,歸安陸。六十九歲致仕,七十六歲仍著詩賦雜文,卒年不詳。其子百藥嘗纂為《慶歷集》三十卷,不傳。事見宋王明清《麈史》卷中。今錄詩二首。
全宋文·卷二七九
張君房,安陸(今湖北安陸)人,一說開封人。景德二年進(jìn)士,除知升州江寧縣事。大中祥符初為開封府功曹參軍,累擢尚書度支員外郎,充集賢校理。祥符五年,自御史臺謫官寧海。時真宗以秘閣道書付杭州,命戚綸等校正《道藏》,綸薦君房主其事,遂除著作佐郎,與道士十人修校,編成《大宋天宮寶藏》四千五百六十五卷進(jìn)上。八年,出知錢唐縣。乾興中,通判江陵。復(fù)撮《道藏》精要,成《云笈七簽》一百二十二卷(存)。又著《潮說》三卷、《野語》三卷、《乘異記》三卷等。見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七四,《新編分門古今類事》卷七、八,《萬姓統(tǒng)譜》卷三九,《楚紀(jì)》卷四三,《咸淳臨安志》卷八九,《直齋書錄解題》卷八、一一、一二等。

人物簡介

全宋詩
諸葛賡(九九三~一○七七),字君俞,號熙真子,丹陽(今屬江蘇)人。仁宗慶歷二年(一○四二)進(jìn)士。歷官英州真陽、湖州德清尉,饒州樂平主簿,宣州旌德、撫州宜黃令。年六十四告老,以太子中舍致仕。神宗熙寧十年卒,年八十五(《京口耆舊傳》卷三)。今錄詩六首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磁州滏陽人,字士衡。以父戰(zhàn)死契丹補官。累功遷右班殿直。仁宗天圣初,以左侍禁簽書滑州兼修河都監(jiān),以護(hù)滑州堤功,特遷內(nèi)殿崇班。以京師數(shù)罹水災(zāi),請委官疏鑿近畿諸州古溝洫。復(fù)為滑州修河都監(jiān),遷供備庫副使,改西作坊使,就遷鈐轄。有吏才,尤明于水利,朝廷每訪以利害。
全宋文·卷三一七
張君平(?——一○二七),字士衡,磁州滏陽(今河北磁縣)人。以父承訓(xùn)與契丹戰(zhàn)死,補三班差使殿侍、黔州指揮使,以功遷奉職,除駐泊監(jiān)押,徙容、白等州巡檢。擢閤門祗候,管勾汴口。天圣初,簽書滑州事兼修河都監(jiān),召同提點開封府界縣鎮(zhèn)公事。復(fù)為滑州修河都監(jiān),遷供備庫副使,改西作坊使,就遷鈐轄,卒。見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一○五,《宋史》卷三二六有傳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并州榆次人,字君殊。以父與契丹戰(zhàn)歿,補下班殿侍。真宗朝累擢殿前都虞候。仁宗天圣初,為永定陵總管,奏雷允恭等擅徙陵穴事,允恭等論死。歷知澶、相、曹三州,為真定府定州路都總管。所至驕恣不法,以贓發(fā)除名編管連州,卒于貶所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并州榆次人,初名元亨,字君正。夏守赟子。以父蔭補茶酒班殿侍。仁宗即位,累遷西上閤門使,出為天雄軍兵馬鈐轄。西夏反宋,改鄜延路副都總管。歷知衛(wèi)州、亳州、河中府,復(fù)為陜西副都總管兼緣邊招討副使。頗好儒術(shù),屢在邊陲,雖戰(zhàn)功不多,然慎重少過。卒年四十三。謚莊恪。
全宋文·卷四八○
夏隨(九九八——一○四○),字君正,本名元亨,與趙元昊名有嫌,遂改。并州榆次(今山西晉中)人,夏守赟子。以父蔭為茶酒班殿侍,遷右班殿直。仁宗即位,除內(nèi)殿承制、閤門祗候,累遷四方館使、營州刺史,出知衛(wèi)州,徙邠州。及西夏用兵,歷鄜延、環(huán)慶路副都總管,除耀州觀察使、知亳州,復(fù)為陜西副都總管兼緣邊招討副使??刀ㄔ晔伦溆陉冎荩晁氖?。見《宋會要輯稿》禮四一之五五,《東都事略》卷六二,《宋史》卷二九○有傳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06—? 【介紹】: 宋人,字君從。官終尚書司封郎中。神宗元豐五年,年七十七,與文彥博、富弼輩為洛陽耆英會,與彥博、程珦、司馬旦等為同甲會,又與司馬光兄弟、楚建中、王慎言諸人為真率會。
全宋詩
席汝言(一○○六~?),字君從。曾官司封郎中。神宗元豐五年(一○八二),與司馬光、富弼、文彥博等為洛陽耆英會,各賦詩,時年七十七。事見《司馬文正公文集》卷六五《洛中耆英會序》。今錄詩二首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06—1090 【介紹】: 宋洛陽人,字伯溫。程羽曾孫。以祖任入仕,為黃陂尉。仁宗慶歷間通判南安軍,與周敦頤游,命二子顥、頤從之學(xué)。歷知龔、鳳、磁、漢四州,為政廉謹(jǐn)寬和。因反對熙寧新法,稱病歸,旋致仕。
全宋詩
程珦(一○○六~一○九○),字伯溫,河南(今河南洛陽)人。顥父。仁宗天圣中歷黃陂、廬陵二縣尉,潤州觀察支使。歷知龔、鳳、磁、漢諸州。神宗熙寧中管勾西京嵩山崇福宮,致仕。哲宗元祐五年卒,年八十五。事見《宋史》卷四二七《程顥傳》、《新安文獻(xiàn)志》卷六二。今錄詩二首。
全宋文·卷六四○
程鮱(一○○六——一○九○),字伯溫,原名溫,字君玉,洛陽(今河南洛陽)人。天圣中,仁宗錄舊臣后,補郊社齋郎,歷黃州黃陂、吉州廬陵二縣尉、潤州觀察支使。慶歷間判南安軍事,時周敦頤為司理,命二子顥、頤從其學(xué)。以按察官論薦,改大理寺丞、知虔州興國縣,又知徐州沛縣,監(jiān)在京西染院,知鳳、磁、漢三州事。熙寧法行,抗議未便,即移疾歸,旋致仕。元祐五年卒,年八十五。見《伊川集》卷八《先公太中自撰墓志》,《先公太中家傳》,《宋史》卷四二七《程顥傳》有附傳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08—1035 【介紹】: 宋興化軍仙游人,字君山。蔡襄弟。仁宗景祐元年進(jìn)士。為長溪縣尉。善折獄,人稱神明。遷太康主簿,以疾早卒。有遺稿十?dāng)?shù)萬言,皆言當(dāng)世之務(wù)。
全宋詩
蔡高(一○一四~一○四一)(生年據(jù)《端明集》卷三六《祭弟文》推算),字君山,仙游(今屬福建)人,襄弟。仁宗景祐元年(一○三四)進(jìn)士。曾為開封府太康主簿,調(diào)長溪縣尉,善折獄,以疾卒于官,年二十八。事見《歐陽文忠公集》卷二八《蔡君山墓志銘》、《莆陽文獻(xiàn)傳》卷九。
艾君瑜 朝代: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信州永豐人。仁宗寶元二年進(jìn)士。性至孝。曾刲股和藥以療母疾。母喪,廬墓側(cè)三年,哀毀逾禮。官至鄂州司戶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11—1062 【介紹】: 宋開封祥符人,名未詳,君瑜其字。仁宗景祐元年進(jìn)士。授孟州河陰主簿。歷知虹縣、羅江縣,以太常博上通判許州,改永興軍,累遷知慶成軍,調(diào)知遼州。勤于政事,于世務(wù)纖悉無不該究,所至以治績聞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12—1085 【介紹】: 宋開封咸平人,字君貺,原名拱壽。仁宗天圣八年登進(jìn)士第一。慶歷間,累官翰林學(xué)士,知開封府,遷御史中丞。反對慶歷新政。新政罷,出知鄭、澶等州。至和三年,拜三司使,使契丹。坐事被劾,出任外官多年。神宗熙寧元年召還,王安石言其舊過,復(fù)出知應(yīng)天府。元豐間上言反對保甲法。仕終彰德軍節(jié)度使。卒謚懿恪。有《治平改鑒》及文集。
全宋詩
王拱辰(一○一二~一○八五),字君貺,舊名拱壽,仁宗賜今名,開封咸平(今河南通許)人。仁宗天圣八年(一○三○)進(jìn)士。慶歷元年(一○四一)為翰林學(xué)士,知審官院?;实v間出知鄭州,徙澶、瀛、并三州。四年(一○五二),為學(xué)士承旨兼侍讀。至和三年(一○五六),拜三司使,旋出知永興軍,移泰、定二州。英宗治平二年(一○六五),知大名府。神宗熙寧四年(一○七一),判河陽。哲宗即位,徙彰德。元豐八年卒,年七十四。有文集七十卷,已佚。事見《名臣碑傳琬琰集》下集卷二○《王懿恪公拱辰傳》,《宋史》卷三一八有傳。今錄詩六首。
全宋文·卷一○二七
王拱辰(一○一二——一○八五),字君貺,原名拱壽,仁宗賜今名,開封咸平(今河南開封)人。天圣八年舉進(jìn)士第一,通判懷州,入直集賢院,歷鹽鐵判官、修起居注、知制誥。慶歷元年,為翰林學(xué)士,權(quán)知開封府,拜御史中丞。后以翰林學(xué)士權(quán)三司使,出知鄭、澶、瀛、并州。使契丹還,除宣徽北院使。元豐初,轉(zhuǎn)南院使,再判大名,改武安軍節(jié)度使。元豐八年徙彰德軍節(jié)度使,加檢校太師,是年卒,年七十四。有《治平政鑒》十篇,內(nèi)、外制集各五卷,奏議十卷,文集七十卷。見劉敞撰《王開府行狀》(載《公是集》卷五),《宋史》卷三一八本傳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12—1067 【介紹】: 宋興化軍仙游人,字君謨。仁宗天圣八年進(jìn)士。慶歷三年知諫院,贊助慶歷新政,直言疏論時事。后出知福州,改福建路轉(zhuǎn)運使?;实v四年進(jìn)知制誥,每除授非當(dāng)旨,必封還之。至和、嘉祐間,歷知開封府、福州、泉州,建萬安橋,橫跨泉州灣,全長三百六十丈。在我國橋梁史上有重要地位。入為翰林學(xué)士、三司使。英宗朝以母老求知杭州。卒謚忠惠。工書法,詩文清妙。有《茶錄》、《荔枝譜》、《蔡忠惠集》。
全宋詩
蔡襄(一○一二~一○六七),字君謨,興化仙游(今屬福建)人。仁宗天圣八年(一○三○)進(jìn)士,為西京留守推官。慶歷三年(一○四三),知諫院,進(jìn)直史館,兼修起居注。次年,以母老求知福州,改福建路轉(zhuǎn)運使?;实v四年(一○五二),遷起居舍人、知制誥,兼判流內(nèi)銓。至和元年(一○五四),遷龍圖閣直學(xué)士、知開封府。三年,以樞密直學(xué)士再知福州,徙泉州。嘉祐五年(一○六○),召為翰林學(xué)士、三司使。英宗即位,以端明殿學(xué)士知杭州。治平四年卒,年五十六。孝宗乾道中,賜謚忠惠。有《蔡忠惠集》。事見《歐陽文忠公集》卷三五《端明殿學(xué)士蔡公墓志銘》,《宋史》卷三二○有傳?!〔滔逶娋啪?,以明萬歷四十三年陳一元校,朱謀瑋、李克家重校《蔡忠惠集》四十卷本為底本(藏上海圖書館),校以明萬歷四十四年蔡善繼雙甕齋刻《宋蔡忠惠文集》三十六卷本(簡稱蔡本,藏北京圖書館),明天啟二年丁啟浚、顏繼祖等刻《蔡忠惠詩集全編》二卷本(簡稱詩集,藏上海圖書館),影印清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本《端明集》四十卷本(簡稱四庫本),近人朱翼庵影印《宋蔡忠惠公自書詩真跡》(簡稱手跡)。集外詩另編一卷。集中卷七《度南澗》“隱隱飛橋隔野煙”,《入天竺山留客》“山光物態(tài)弄春暉”,《十二日晚》“欲尋軒檻倒清尊”,宋洪邁《萬首唐人絕句》收為張旭詩,《蔡忠惠詩集》有注,以為洪邁誤收,今仍保留原狀。
詞學(xué)圖錄
蔡襄(1012—1067) 字君謨。福建莆田人。天圣八年(1030)進(jìn)士,歷任館閣校勘、知諫院、直史館、知制誥、龍圖閣直學(xué)士、樞密院直學(xué)士、翰林學(xué)士、三司使、端明殿學(xué)士等職,并出任福建路(今福建福州市)轉(zhuǎn)運使,知泉州、福州、開封(今河南開封市)和杭州府事。卒贈禮部侍郎,謚"忠惠"。書法史上素有"蘇、黃、米、蔡"四大家之稱,歐陽修、蘇軾最推崇其書,《東坡題跋》:"獨蔡君謨天資既高,積學(xué)深至,心手相應(yīng),變態(tài)無窮,遂為本朝第一。然行書最勝,小楷次之,草書又次之......又嘗出意作飛白,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,識者不以為過。"《歐陽文忠公集》:"自蘇子美死后,遂覺筆法中絕。近年君漠獨步當(dāng)世,然謙讓不肯主盟。"《山谷文集》:"蘇子美、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。" 有《好事近》詞,見《花草粹編》。
全宋文·卷九九四
蔡襄(一○一二——一○六七),字君謨,興化軍仙游(今福建仙游)人,天圣八年進(jìn)士。明道中為漳州從事。景祐三年為西京留守推官日,范仲淹、余靖等以言事貶,襄作《四賢一不肖詩》贊仲淹等,而斥司諫高若訥,由是名聞遐邇。后為館閣??薄c歷三年知諫院,支持慶歷新政,論事無所回?fù)?。次年出知福州,改福建路轉(zhuǎn)運使,開五塘溉田,奏減丁口稅之半?;实v中召為右正言、直史館,同修起居注,進(jìn)知制誥,每除授不當(dāng),輒封還之。至和初知開封府。二年出知泉州。嘉祐五年,入為翰林學(xué)士、權(quán)知開封府,擢三司使。治平二年,以端明殿學(xué)士知杭州。四年卒,年五十六。乾道中賜謚忠惠。襄工書,為北宋四大書家之一。見歐陽修《端明殿學(xué)士蔡公墓志銘》(《歐陽文忠公集》卷三五),《宋史》卷三二○本傳。